行業動態
9月經濟數據現曙光 四季度有望企穩回升
發布時間:2012-10-15閱讀次數:來源:國建聯信認證中心
從本周開始,宏觀經濟數據將陸續出爐。市場普遍預期經濟增長在連續六個季度放緩之后,三季度GDP將完成筑底,經濟增幅或探底至7.5%,但隨著中央和地方各項穩增長政策效果的逐漸顯現以及國內外需求的好轉,四季度經濟有望企穩回升,近期先行公布的多項9月份宏觀經濟指標也呈現了回暖曙光。
對于四季度貨幣政策走向,業界判斷不一,但有專家認為,考慮到企業去庫存壓力依然較大,央行在進行了多次逆回購之后,仍不排除再次祭出降準可能。
機構預測三季度經濟仍將筑底
在國內和國際市場需求雙雙“不給力”之下,上半年經濟數據的不樂觀引發市場對中國經濟硬著陸的擔憂,這也令即將出爐的三季度數據備受關注。
“上半年GDP增長7.8%,二季度為7.6%,連續六個季度放緩,三年多來首次跌破8%。考慮到三季度數據覆蓋7月與8月,從已公布的數據看,對三季度GDP實現反彈并不樂觀。”安邦咨詢分析報告指出,7、8月工業增加值分別錄得9.2%與8.9%,較二季度進一步回落。從經驗看,工業增加值數據與GDP走勢高度相合,這也意味著,三季度GDP可能較二季度為低。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預計,從三季度國內經濟表現來看,前期穩增長政策效果尚不明顯,市場謹慎觀望情緒濃厚,經濟仍可能維持在低位徘徊。因市場短期信心偏弱,二季度啟動的諸多穩增長政策的效果時滯可能延長至年末,三季度GDP增速可能較二季度仍將略有放緩,經濟增速或為7.5%。
他認為,國內外需求同步放緩仍然是經濟弱勢的主要原因。前期美、日經濟景氣偏弱,僅季度末在寬松貨幣政策提振下有所企穩,歐元區國家經濟表現進一步衰退,新興市場國家依然面臨內憂外患的嚴峻局勢;疲弱的外部環境導致中國三季度出口困難;投資方面受市場信心影響而偏弱,受限于資金因素,政策落實時滯較長;消費增速基本持穩,近期因“雙節”和價格漲幅回升的影響略有回升。
在此背景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下調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速預期,預計2012年經濟增速達7.8%,比3個月前的預測降低0.2%,同比降低1.2%。
IMF認為,受先進經濟體的低增長和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外部需求較弱,中國增長率的降低大部分緣于出口貿易的減少。
同時,世界銀行也發布最新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將可能進一步降低至7.7%,比世行前期預測降低0.5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將可能比預期持續更長時間。
基建投資與促消費等政策效應顯現
“但最新的宏觀經濟數據可以稍稍緩和一下這種悲觀的情緒。”安邦咨詢發布報告稱,10月1日,采購聯合會(中采聯)與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的PMI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的下行趨勢正在企穩,9月PMI為49.8%,較上月回升0.6%,也是該指數自今年5月以來首次回升。
分項數據顯示,新訂單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等主要先行指標回升明顯,分析人士稱,這顯示中國穩增長的政策措施效應逐漸顯現,經濟運行逐漸筑底趨穩,為四季度經濟穩定增長奠定了較好基礎。
中信建投宏觀分析師夏敏仁預計由于經濟觸底回升跡象明顯,前期實施的基建投資與促消費等穩增長政策效應開始顯現,今年第四季度經濟將小幅反彈。
“由于國內穩增長政策效果將逐步顯現,預計四季度GDP增速將回升至7.8%左右,全年也約為7.8%,政府年初確定的全年7.5%的GDP增速目標仍有可能實現。”連平并進一步指出,考慮到多方因素制約,國內經濟也僅是企穩,尚未出現明顯回暖跡象。
相比較連平,中國銀行對我國第四季度經濟的增速更為樂觀。其在日前發布的宏觀經濟金融形勢分析報告中預計,第四季度GDP增長或反彈至8.2%左右,全年GDP增長8%左右,略高于7.5%的調控目標。
而對于四季度經濟企穩的動力,IMF認為下半年中國經濟快速增長點將會來源于宏觀經濟政策的放寬,如加速獲得批準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將會是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IMF并對中國2013年經濟增長保持樂觀,認為在內需和投資雙雙增加的前提下,明年中國經濟將有望回升至8.2%的增速水平。
貨幣政策仍不排除降準降息
在經濟筑底過程之中,中央部委各項“穩增長”計劃已陸續鋪開。同時,貨幣政策在經濟企穩中依然扮演重要角色。
央行以公開招標方式進行兩期逆回購操作,分別為7天1650億元和28天1000億元逆回購。“一是節后存準補繳導致短期資金面依舊緊張;二是前期大量逆回購將于本月內到期。”業界分析央行開展大規模逆回購操作原因。
據統計,本周(10月6日-10月12日)公開市場有100億元央票到期,無正回購到期,共計到期資金100億元;此外,還有1700億元逆回購到期,因此本周公開市場資金缺口為1600億元。考慮央行昨日進行的2650億元逆回購操作,則本周公開市場已提前鎖定凈投放格局,目前預計凈投放資金1050億元。
“在國慶黃金周之后,巨大的逆回購到期量、準備金繳款與季節性財政存款上繳等因素疊加致使短期資金面仍面臨較大壓力,因此令市場對10月再次降準的預期升溫,不排除央行在中下旬降準以緩解資金壓力的可能性。”業內人士判斷。
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范建軍認為,在經濟開始穩定的情況下,降準和降息沒有太大必要。且多數專家認為,降準降息或給調控中的樓市帶來反彈風險。
“根據物價運行的規律,明年物價可能又將進入新的一輪上升周期,通脹反彈壓力變大,降準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小,如果10月、11月不降的話,今年可能就不會降了。”平安證券固定收益部副總經理石磊也對記者表示。
但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理事向松祚持不同觀點。他認為,央行下調利率、年內降息和降準的可能性都有。
“現在整體經濟放緩,企業去庫存的壓力還很大,確實需要降低利率為企業減輕負擔,同時也能夠幫助企業,獲得更多的融資。”向松祚判斷10月央行應該有降準的動作,降息或在10月或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