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宏觀管理方式創新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發布時間:2013-09-13閱讀次數:來源:國建聯信認證中心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1日在大連2013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致辭時表示,中國經濟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當前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是好的,經濟運行平穩。
李克強在總結今年以來宏觀調控時特別強調,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協調推進,得益于宏觀管理方式的創新。
中國經濟經歷了數月的“換擋”調整期,進入7月以來,工業、投資、出口和PPI等數據呈現止跌企穩的態勢,顯示出三季度經濟企穩向好的積極跡象,緩解了各方對中國經濟減速的擔憂,市場信心不斷增強。
經濟數據的回暖表明新一屆政府陸續出臺的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措施在逐步顯現“藥效”。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言,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新一屆政府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采取了一系列創新性的政策措施,統籌施策,保證了經濟平穩運行。
面對近年來少有的復雜經濟形勢,宏觀調控猶如“走鋼絲”,新一屆政府并沒有通過短期刺激的方式把經濟增速推高,拋棄了只重視速度而忽視質量的“老路子”,保持定力,沉著應對,綜合施策,精準發力。特別是突出釋放改革最大的紅利,激發市場的活力,著力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使它們和穩增長有機地結合起來。上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猶如政府手中的“平衡木”,應對了大風大浪,沒有大起大落。
新一屆政府根據經濟發展潛力和當前實際,科學確定經濟運行的合理區間,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把握好防通脹的“上限”。為中國經濟設定了預期調節的預警線。
決策層“讓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政策意圖,不僅是為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打下堅實基礎,也是為中國經濟更好的轉型升級和推進各項改革創造條件。
同時,新一屆政府還制定與經濟運行合理區間相配套的宏觀經濟政策框架。只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經濟總量政策就保持穩定,主線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點是調整經濟結構,主動力是推進改革創新,以不斷釋放內需潛力、創新的動力和改革的紅利,來激發市場的活力,形成經濟增長的內生力量,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李克強總理履新以來,反復強調,出臺的每一項政策,既要對解決當前問題有針對性,更要為長遠發展“墊底子”。既利于當前,又惠及長遠,中央政府在宏觀調控中堅持統籌施策,短長相宜,標本兼治。
宏觀政策方面,今年以來,中央政府在財政政策方面,堅持不擴大赤字,而是調整支出結構,壓縮行政開支,加快支出進度,尤其是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結構調整和保障民生的支持,對小微企業實行稅收優惠。在貨幣政策方面,保持定力,即使貨幣市場出現短期波動,也沉著應對,既不放松也不收緊銀根,重點是通過盤活存量、用好增量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還通過加強監管和規范發展,積極防范與化解財政金融領域的潛在風險。
體制改革方面,今年以來,已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目的就是通過簡政放權,把該放的權放開、放到位,把政府該管的事情管好、管到位,為各類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以激發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擴大了“營改增”試點范圍,積極推動利率市場化進程、鐵路等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資源性產品價格、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等領域改革。推進結構性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在金融、石油、電力、鐵路、電信、能源開發、公用事業、服務業等領域放寬市場準入,引導民間投資增長,為各類所有制企業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的發展要依靠改革,也離不開開放。新一屆政府不斷探索對外開放的新路子,上半年與歐洲國家瑞士和冰島簽署了自貿協定,最近又與東盟領導人商議打造中國 —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在上海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重點在投資準入、服務貿易領域擴大開放方面探索經驗。還推出了提高對外貿易便利化等措施來促進進出口的平穩增長。
結構調整方面,中央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產業政策,積極培育新的消費熱點,推動實施“寬帶中國”戰略。加強薄弱環節建設,增加節能環保、棚戶區改造、城市基礎設施、中西部鐵路等方面的投資,加大對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支持力度。還專門出臺政策措施,促進養老、健康、文化、教育等服務業發展。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技術創新,促進科技和經濟的深度融合,營造創業、創新的社會環境。
新一屆政府今年3月上任伊始,就明確提出把持續發展經濟、不斷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正作為施政目標。“中國經濟已經到了只有轉型升級才能持續發展的關鍵階段”,決策層清醒的意識到,中國已經不可能沿襲高消耗、高投入的老舊模式,而是必須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
中國經濟持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跡。當前,中國經濟已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必須是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前提,必須以資源節約和生態環保為支撐,必須以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為動力,必須是保證就業和居民收入相應增加的增長。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言,“要讓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惠及最廣大的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