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國務院新推三大經濟支撐帶
發布時間:2013-09-13閱讀次數:來源:國建聯信認證中心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在參觀中國-東盟博覽會展館時指出,從現階段各方面條件看,著力打造東北老工業基地、中西部沿長江區域、西南中南腹地三大新的經濟支撐帶是必然選擇。要順應這一趨勢和要求,積極創造條件,促進東中西良性互動,形成區域發展互補支撐、優勢疊加的格局。中西部地區要積極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加大力度推進對內對外開放,把發展潛力和空間有效釋放出來,為中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支撐。
打造這三大經濟支撐帶有何意義?如何打造這三大支撐帶?記者就此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
侯永志說,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時期,過去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比較優勢在減弱,新的比較優勢正在形成中。從地理空間上看,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動力源在哪里?東北老工業基地、中西部沿長江區域、西南中南腹地具有成為我國三大新的經濟支撐帶的基礎條件。
他說,東北老工業基地最突出的優勢在于裝備制造業。迄今為止,我國許多大型裝備依賴進口?,F代化的裝備制造業是大國崛起的“筋骨”。要實現中國夢,“筋骨 ”不強,那怎么行?東北的裝備制造業是武裝我國現代化不可或缺的物質和技術條件。
自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從裝備制造業看,軌道客車制造、數控機床制造等一批國有重點老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生產制造能力、研發水平和創新能力有了顯著提高。例如:長春軌道客車公司成為國內地鐵車輛的領軍企業,產品大量出口海外,在高速動車組自主化方面也承擔重任。哈空調百萬千瓦級空冷設備占領國內市場,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沈陽機床、大連機床等研制成功一批高檔和重型數控機床,填補國內空白。
侯永志說,中西部沿長江區域人口稠密、市場廣闊、人力資源較為豐富。隨著當地居民就業的持續擴大,收入的不斷增加,這一地區將為擴內需、穩增長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中南、西南地區也具有市場大、資源豐富的特點。其中,河南是我國人口大省,人力資源豐富;武漢市高等教育等教育資源豐富。這些地區的持續健康發展,對于擴大內需,升級經濟結構,協調區域發展,實現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義。
在談到如何打造三大經濟支撐帶時,侯永志表示,這三大區域地理環境、自然稟賦、經濟發展水平各不相同,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也不一樣。要打造成為經濟支撐帶,必須因地制宜,發揮各自優勢。
他說,對于東北地區,雖然體制機制改革使東北地區的活力迸發,但舊的體制機制慣性依然存在。要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密切和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的經貿關系,實現互利共贏。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杜鷹日前表示,老工業基地振興取得的成果還不穩固、不平衡,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和結構性矛盾仍未根本消除。
侯永志認為,當前我國在提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東部沿海發展層次和質量的同時,也重視做好內陸開發開放。中西部沿長江區域要積極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加大力度推進對內對外開放,推進城市化,讓更多的農業人口有序進城,加強城際間聯系,把發展潛力和空間釋放出來,進而為我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支撐。
他認為廣西應按照國務院領導要求的那樣,抓住中國和東盟合作新的重大機遇,緊密對接東盟這個六億人口的大市場,充分利用好西南中南出海大通道的獨特區位優勢,努力建設帶動腹地發展的戰略支點。
“西南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應更加重視生態環境保護,這不僅關系西南地區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作為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西南生態環境對下游的影響不容忽視。”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