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中國經濟升級需形成過剩產能退出倒逼機制
發布時間:2013-10-28閱讀次數:來源:國建聯信認證中心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旨在化解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對于違規項目將重拳整治,計劃5年時間取得重要進展。《意見》明確指出,要分別“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過剩產能,此外,確定了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的8項主要任務,包括嚴禁建設新增產能項目、全面清理整頓已建成的違規產能、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努力開拓國內有效需求、著力改善需求結構、鞏固擴大國際市場等。目前,我國不僅鋼鐵、水泥、電解鋁、汽車、紡織等傳統產業,就連光伏、風電設備、多晶硅等新興產業也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因此,化解產能過剩無疑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一環。
一、加快政府職能轉變
化解產能過剩最有效的途徑是政府進一步簡政放權——只有遏制住通過審批權擴張投資項目的沖動,才能有效化解產能過剩。在2008年底金融危機全面爆發時,我國有很多行業曾經陷入危機,當時大多將其歸結為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其實,有不少行業就是因為本身產能過剩引發的危機。迫于應對當時嚴峻的經濟形勢,政府緊鑼密鼓地出臺了很多產業扶持政策。這使一些本應退出市場的企業得以繼續生存,但卻失去了一次淘汰落后產能的難得時機。化解產能過剩的關鍵是轉變政府職能,只有進一步簡政放權、調整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才能從根本上遏制產能過剩的蔓延趨勢。
二、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產能過剩之所以在今天形成剪不斷理還亂的嚴重局面,與傳統的“GDP至上” 政績觀有很大的關系。一些地方政府在GDP增長、就業、稅收等壓力下,往往和中央調控產能過剩“唱反調”。為了保證GDP的高速增長,各地都急功近利,熱衷于擴大投資、尋找項目和提高產能。這種單純以拉升GDP為目標的粗放型投資政策,無疑進一步加劇了產能過剩。更為嚴峻的是,一方面國家正致力于化解產能過剩,但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的行業中仍有新的投資項目在開工。化解產能過剩首先需要改變唯GDP是從的政績觀,把發展思路轉到以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上來,并利用市場的倒逼機制加大兼并重組,嚴格限制新增項目,形成抑制產能過剩、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合力。
三、加快經濟結構調整
產能過剩已經成為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的一個集中表現,加劇了經濟下滑、需求疲軟、利潤縮水,造成了很多的危害。首先是企業的生產處于低效益甚至無效益狀態,靠貸款來建設又加劇了金融債務風險。產能過剩已使不少行業掙扎在虧損邊緣,但因考慮到企業破產倒閉可能引發就業等社會問題,有關方面常常會想方設法維持其生存。這就導致市場競爭機制難以充分發揮擇優汰劣的作用,落后產能無法淘汰。只有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才能有效淘汰落后產能,并為下一輪經濟增長夯實基礎。例如,美國就是通過產業升級,大力發展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使經濟重心轉向第三產業,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轉型,引領了全球信息化革命,美國也由此擺脫了產能過剩,實現了經濟結構的轉型。
四、提高居民消費能力
通過擴大內需來消化某些過剩產能,例如實施棚戶區改造、城鎮地下公共設施、通村公路、防災減災工程、生態環境治理等。從國際經驗看,啟動民間消費是解決產能過剩的重要途徑,而增加居民收入又是推動內需擴大和民間消費增長的關鍵因素。而要提高我國居民的收入水平,關鍵在于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同時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全面提高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的消費能力。
五、建立健全長效機制
一是完善地方官員政績考核機制。將綠色、創新、可持續發展等納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標體系。二是轉變政府管理職能。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和投資體制改革,處理好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的關系,將政府職能由直接干預和參與經濟發展向創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為主轉變。三是嚴格市場準入管理。重點強化“兩高一資”行業能耗、環保、土地、安全等硬約束指標和專項監督檢查,從源頭上淘汰落后產能。四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建立和完善能真實反映市場供求狀況、資源稀缺程度和生態補償的價格形成機制。五是加強產業、信貸、財稅、土地、價格等多種政策的協調配合。把有限的要素資源引導和配置到先進產能的發展上,并通過配套改革,更多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形成過剩產能退出的倒逼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