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中央研判經濟前景:保持中高速增長具良好基礎
發布時間:2014-02-28閱讀次數:來源:國建聯信認證中心
在全國兩會即將召開的當口,對中國經濟形勢的判斷予以明了,那就是經濟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在這樣一個 “三期疊加”的階段,其面對的一個基本現實是,“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形勢錯綜復雜,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并存。”
這是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論述,會議稱,我國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持續推進,區域發展回旋余地很大,今后一個時期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具有良好基礎。
在去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首次表態——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中高速增長的階段,目前已進入轉型發展的階段。
倘若放在整個全球經濟增長的視野里考量,7.5%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主要經濟體序列中依舊有“惹眼”的位置,中高速的發展符合客觀現實。
但在政府工作報告揭曉前,今年我國GDP增速與物價調控目標仍與大眾隔著一層面紗。
多位經濟學家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由于資源性商品價格改革、豬周期以及翹尾因素等原因,CPI目標仍框定在3.5%幾無懸念,但GDP增速究竟是7%還是7.5%則主要取決于決策層對經濟增長前景與改革進程的判斷。
如果以地方為參考,近一半省區將2014年投資目標定在18%以下,這是多年來所罕見的。
社科院數量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雪松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2012年、2013年、2014年全國各個省區經濟增長目標下調的狀態圖來看,大部分省區經濟增長目標都已經下調,或者經過兩年持續下調。在東部地區,海南的目標由13%下調到10%,西部、中部、東部都有省區經濟增長目標下調超過3個百分點。
昨日會議稱,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要向深化改革要動力,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穩定和完善宏觀政策框架,確保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著力推動提質增效升級。
目前增長顯然不依靠金融貨幣寬松政策以及慣性的投資拉動,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推進重要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
而在國內則要增強內需拉動經濟的主引擎作用,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改革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以創新支撐和引領結構優化升級。
歷年政府工作報告都被視為當年政府宏觀調控思路的總綱,一位不愿具名的政府智庫成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報告本身很難像去年的《決定》一樣有很多突破性表述,更多會圍繞今年經濟工作安排展開。
“但我國經濟增速在面臨多重原因的趨勢性減速基礎上,政府調控藝術將得到考驗,我個人認為經濟增速不宜過高,要為改革留出動力與空間。”這位人士說道。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向記者表示,今年年初物價的走勢也是穩定的,這就為宏觀調控從總量為主的調控轉向以結構調控為主的轉變提供了前提條件。
在他看來,實行以結構調整為主的宏觀調控,需要計劃、財稅、金融這三大調控杠桿形成合力,現在這三大杠桿配合得還不是很協調,應當有計劃提出需要調控的方向、目標、重點。
“主要運用財稅杠桿,包括貼息、資本金補助、降稅等手段來引導社會資金的投向,特別是引導銀行貸款的投向。”鄭新立說,金融杠桿主要是管總量的,財稅主要是管結構的,所以在宏觀調控轉向結構調整為主的時候,要更多地發揮財稅杠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