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中國陶瓷行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發布時間:2014-08-14閱讀次數:來源:國建聯信認證中心
1、有利因素
(1)悠久的陶瓷文化和豐富的資源為陶瓷行業奠定發展基礎
陶瓷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陶瓷起源于中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的積淀,體現出不同階段的歷史風格和民族文化特色,在世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中國陶瓷文化具備的獨特魅力在國際市場上有著較高的吸引力,是中國陶瓷產業能在國際市場中穩占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此外,國內擁有豐富的陶土等礦產資源,絕大多數省、市和地區蘊含著生產陶瓷所需要的原材料,儲量豐富且容易開采,生產陶瓷需要的電力、水力、石油、天然氣、煤等各類能源供應充足。
(2)國家產業政策支持為陶瓷行業提供良好發展環境
2011年5月13日,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發布了《輕工業“十二五”規劃指導意見》,提出了“十二五”期間輕工業的發展目標,包括輕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2%左右,在出口方面,保持年均增長7.5%左右等。根據《輕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我國輕工業調整還將“根據行業特點和發展要求推進產業轉移……推進陶瓷和發酵行業向有原料優勢、能源豐富的地區轉移”。
同時,我國對出口陶瓷產品實行出口退稅政策。從2009年4月1日開始,建筑陶瓷、衛生陶瓷以及部分搪瓷制品等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9%,日用陶瓷出口退稅率上調至13%。從2009年6月1日開始,部分陶瓷、玻璃制品等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3%。出口退稅率的調整體現出國家對于陶瓷制品出口的支持態度。
(3)經濟發展及城鎮化加速帶來陶瓷行業需求持續增長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568,845億元,同比增長7.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比上年名義增長9.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 7.0%。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使得陶瓷的消費需求和消費結構也在逐步升級。此外,近三十年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鎮家庭數量上升,未來20 年仍將有大量居民遷入新居。國內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住房條件的改善,加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將帶動家居生活陶瓷行業的快速發展和產業提升。同時,由于城鎮居民收入的增加使人們有更強的支付能力去實現消費升級,提升生活質量,從而帶動家居生活陶瓷行業需求保持穩定的增長。
(4)產業結構調整促進陶瓷行業可持續發展
陶瓷行業與人們日常生活安全息息相關,行業標準也在不斷被完善。世界各國對陶瓷產品都設立了行業標準以及產品質量認證,規范市場秩序,促使行業健康發展。隨著我國人民安全、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消費者在產品購買時更關注產品的質量與品質,促使陶瓷企業在生產中對產品質量進行更為嚴格的控制。與此同時,國家環保部門針對陶瓷工業生產污染問題出臺了更嚴格的污染排放限值,有利于陶瓷行業加快轉型升級,淘汰落后產能,進一步整合和利用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5)全球產業轉移為陶瓷行業帶來了廣闊發展前景
隨著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的不斷升高,使得全球產業格局發生重大調整,生產制造環節逐步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全球陶瓷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這給中國陶瓷制造企業帶來巨大的商機,促使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對我國陶瓷市場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2、不利因素
(1)產業集中度低,企業規模較小
近年來陶瓷行業日益向集群化方向發展,但集群內部產業集中度仍然較低。據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統計,2013年我國陶瓷出口企業14,841家,但年銷售額不超過1 億元的企業占整個市場的80%以上。國內大多數企業由于生產規模較小,對研發投入相對不足,限制了本行業的技術創新。加之國內人才資源相對匱乏,企業也尚未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和技術研究體系,很難實現行業整體水平的快速提升。近年來,我國陶瓷行業中的領先企業逐漸開始進行技術革新和嘗試,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和國外大型企業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2)產品競爭力有待提高
我國大多數陶瓷企業的發展主要依賴于較低的勞動力成本與代工生產,并主要以價格競爭為競爭手段,國內行業整體在技術、質量、規模上尚無法與國際大企業抗衡,產品設計創新能力有待提高。隨著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國內勞動力成本壓力逐年加大,近幾年來國內企業生產成本較大提高,而大部分中小企業由于缺乏創新能力和議價能力,產品銷售價格的上漲低于成本上漲的幅度,利潤空間不斷壓縮。
(3)自主品牌影響力較弱
我國雖然是陶瓷產品制造大國,但卻缺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自主品牌。國內部分陶瓷制造企業僅為國際知名品牌進行貼牌生產,賺取加工費。由于缺少自主品牌,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分工和競爭中處于相對劣勢地位。同時,對國外企業的依賴性給我國企業產品銷售帶來較大的風險,如果客戶的產品訂單減少或者取消,對國內陶瓷制造企業都將是較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