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陶瓷磚市場深度萎靡 中小陶企如何突..
發布時間:2014-10-08閱讀次數:來源:國建聯信認證中心
今年以來,房地產調控持續與其“后遺癥”致使陶瓷磚市場深度萎靡。之前在中國硅酸鹽學會陶瓷分會建筑衛生陶瓷專業委員會2014學術年會上,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秘書長繆斌在發言中描述了2014年上半年建陶行業整體形勢:“產量依然有增長,但整個大環境不容樂觀,生產增幅在5%以內,而銷售額下降了近10%”。
業內知名學者尹虹博士分析稱,這表明今年上半年陶企的產品庫存大量增加,也就意味著第三季度瓷磚行業極可能出現大面積停窯的自身調整,并預測“不排除會較大面積地出現新一輪洗牌”。
隨后,廣東佛山、河南內黃、江西高安、湖南岳陽等幾大產區分別傳出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被迫停產倒閉的消息。
事實上,對于“銷售額下降了近10%”這一數據,眾企業代表認為這是一個過于樂觀的數據。“經銷商反饋,同比去年,今年的銷售額下滑近半。”某陶企銷售代表對記者透露。他認為,“銷售額下滑30%”或更接近行業實際情況。
于是,在銷售壓力與環保整頓的雙重壓力下,各產區也開始出現較大面積的停窯整頓現象。再加上房地產持續走低、原材料價格上漲、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讓越來越多業內企業對于未來產生了更悲觀的看法:“以往在淡季所期盼的‘金九銀十’在今年可能無法為企業帶來起色,明年市場是否能轉暖都還是未知數。”
如此環境下,大型陶企或憑借品牌影響力、或立足渠道、或依賴成本優勢頂住壓力,甚至得以發展。然而對于業內諸多尚未形成品牌優勢的中小企業來說,逢市場變化,銀根緊縮貸款難,稍不留意便會陷入資金鏈斷裂的危機中。
與此同時,中小企業也在同時期迎來了發展機遇——城鎮化發展。賽德斯邦陶瓷市場總監韓珂認為,國家政策的引導能帶動一大塊市場,例如曾經借“家電下鄉”契機興起的中小微家電企業,但值得注意的是,彼時興起的那一批中小微企業在近期集體倒閉的現象也應該引起警惕,“城鎮化給陶瓷企業帶來了至少十年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必須需要思考,在盈利和賺錢的時候,品牌建設和未來發展怎么做?”
陷阱重重,中小陶企如何突圍?
觀現狀:資金為王
“火爆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佛山市唯格瓷磚有限責任公司營銷副總裁方成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此表示,行業在今年或許真正進入洗牌階段。
多產區企業倒閉和關停的消息傳來,無異于加深了人們的恐慌心理。但在方成杰看來,雖然不再“火爆”,國內市場依然比歐美地區要好。“產業布局的不合理等問題導致了行業的恐慌,但事實上,房地產行業‘去泡沫’,意味著政府在想方設法盤活實際需求,而不是通過印鈔來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制造繁榮假象。”他強調說,此刻并不是一個令人恐慌的時期。
然而,在國內經濟持續下滑的現下,陶瓷磚銷售總體下滑也是不爭的事實。在日益加劇的競爭中,多家企業相繼因為資金鏈斷裂而被迫停產關停,業內專家提醒,身處中小民營企業高度集中的陶瓷行業,企業也必須時刻警惕資金鏈的問題。
眾所周知,陶瓷企業多屬欠債運行,銀根緊縮,中小企業貸款難度一再提升。“只批給了我30萬,有什么用?工人工資都不夠發。”某馬賽克工廠負責人近期對記者抱怨說,稱尤其是今年來,他深感企業貸款太難。
在某陶瓷企業市場總監韓先生看來,小微企業融資難甚至是目前行業發展遇到的最為關鍵的問題所在:陶瓷行業產能過剩且備受“三高”質疑,在銀行等機構看來,實在不是投資的好方向。
從今年1~7月壓機的國內訂單數量來看,同比最高下滑20%以上,由此可見,行業的投資新建熱度有所下降。韓先生認為這是“明智之舉”,“行業發展正處于調整期”,他覺得在這敏感時期,尤其是對于中小企業而言,銷售壓力日益增大,兼之缺乏融資渠道,企業為保障正常資金鏈的正常運轉,應該避免不理智的投資行為。他調侃地說道,“還是把錢揣在兜里比較安全”。
正姿態:生存是硬道理,定位是根本
“這個市場,就像熔爐,不論是渣還是精鐵,多一個與少一個,對整個市場都沒有太大的影響。”好意企業董事長紀雪松感嘆到,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下,對小企業來說,生存才是硬道理。
歐神諾陶瓷董事長鮑杰軍曾在某次公開講話中提及“小企業不談大勢”,稱面對國家大勢,企業無力動搖其絲毫,更理智的做法是做好自己。
紀雪松將其引為經典,并與記者分享了他曾經讀過的類似的故事:兩個人在森林碰到了熊,與其想著怎樣與熊做斗爭,不如想著怎么跑快點。“跑過了你的對手,你就離‘熊’又遠了一點,就不會是被淘汰的哪一個”。
存在,然后努力發展。這是紀雪松經營企業多年來的心得。
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副秘書長尹虹指出,企業想要立足于市場,有三個選擇,或做品牌,或進行技術創新,或借助新技術、新設備(如輥道窯、連續球磨等)打造成本優勢。
技術創新和成本優勢需要建立在雄厚的資金基礎上,然對于大部分中小企業來說,這正是其弱勢所在,因此絕大部分的企業還是面臨做“小”的覺悟。
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很多中小企業在倒閉的時候,怪宏觀調控、怪金融風暴,但這不是主要因素。80%的因素實際上是沒有自主品牌,沒有核心競爭力。一遇到問題,第一個倒掉。實際上要改變這種中小企業遇到問題就可能會倒閉或者破產的情況,唯一的辦法就是創立自己的自主品牌。
“小企業更要堅定自己的定位”。上述人士表示。
對此,好意企業的做法是:身邊有什么資源,能做什么,就把這件事情做好。紀雪松認為,棄身邊的資源不用,兜一大圈去找所謂的高精尖實非明智之舉。“小企業做產品,一定不能隨波逐流,因為玩不了,也不會玩”。他表示,不論是企業定位還是品牌、產品定位,都要做符合企業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