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統計局:2015年GDP增逾8700億 增幅1.3%
發布時間:2016-07-08閱讀次數:來源:國建聯信認證中心
摘要:
7月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消息稱,根據聯合國新的國民經濟核算國際標準,改革研發支出核算方法,能夠為所有者帶來經濟利益的研發支出不再作為中間消耗,而是作為固定資本形成處理。按照新的標準,2015年中國經濟總量為68.55萬億元,比原先的67.67萬億元增加了8798億元,增幅為1.3%。 |
|
導讀
這一變化帶動了GDP的修正,尤其1999年以來均為正向變化,如2009年的GDP增速從9.2%上升至9.4%。不過,大部分年份雖然出現了總值的變化,但增速變化并未出現。比如2015年中國GDP總量增加8798億元,增加幅度為1.30%,但GDP仍然保持6.9%增速。
從中間消耗“變身”固定資本形成,研發支出的統計變化,將為2015年GDP(國內生產總值)增加8798億元。
7月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消息稱,根據聯合國新的國民經濟核算國際標準,改革研發支出核算方法,能夠為所有者帶來經濟利益的研發支出不再作為中間消耗,而是作為固定資本形成處理。
按照新的標準,2015年中國經濟總量為68.55萬億元,比原先的67.67萬億元增加了8798億元,增幅為1.3%。
不過,這一變化對經濟增速影響不是很大,2015年調整GDP后增速仍是6.9%,與未調整前一致。
國家統計局表示,這次研發支出核算方法改革,暫在國家層面實施。國家統計局正在積極開展地區層面研發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問題研究。
未來,如果這一改革在地區推進,由于各省研發支出占GDP比重差異較大,上述統計改革將使得各地GDP增量不一。像北京、上海、廣東、江蘇、陜西等研發支出比例大的省市,按照新的統計標準,GDP總量增量較大。
研發支出計入固定資本形成
2009年,聯合國等五大國際組織聯合頒布了新的國民經濟核算國際標準——《國民賬戶體系2008》(簡稱“2008年SNA”)。
按照原來的國民經濟核算國際標準,研發支出主要作為中間消耗處理,而2008年SNA修訂了核算方法,將能夠為所有者帶來經濟利益的研發支出作為固定資本形成處理,由此影響到增加值等指標的核算。
與此同時,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研發支出快速增長,研發活動對經濟增長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傳統的核算方法對研發在促進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反映得不夠充分。
因此,國家統計局在征求有關部門意見、總結地方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研發支出核算方法。新的核算方法將能夠為所有者帶來經濟利益的研發支出由原來作為中間消耗,修訂作為固定資本形成。
這一變化帶動了GDP的修正,尤其1999年以來均為正向變化,如2009年的GDP增速從9.2%上升至9.4%。不過,大部分年份雖然出現了總值的變化,但不影響增速。比如2015年中國GDP總量增加8798億元,增加幅度為1.30%,但GDP仍然保持6.9%增速。
國家統計局核算司負責人指出,改革后對GDP增速的影響較小。從近十年的數據來看,改革后GDP增速年均提高0.06個百分點。其中,2015年GDP增速提高0.04個百分點。但是部分年份調整大,比如2012年、2013年修訂前GDP增速是7.7%,按照新標準修訂的GDP增速分別達到了7.9%、7.8%。
對此,中國社科院數量所研究員沈利生指出,改革可以反映出科技創新發展的程度。
但經濟總量和增速略為調整,也改變不了整個中國經濟的走勢。
北大中國經濟核算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認為,“最直接的好處還在于可以進行國際比較。”
他表示,從目前看研發統計改革后短期對GDP影響不是很大,但是時間長了后,累積起來的GDP變化還是很大的。
此外,這一改革還會對GDP結構產生影響。
國家統計局表示,改革后,我國產業結構有所變化。如2015年,我國三次產業比例由原來的9.0:40.5:50.5,修訂為8.9:40.9:50.2,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略有提高,第一、第三產業占比略有下降。
此外,改革后,GDP最終使用結構有所變化。如2015年,最終消費支出減少766億元,資本形成總額增加9564億元;而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和凈出口占GDP的比重分別為51.6%、45.0%和3.4%,分別比改革前減少0.77、增加0.82和減少0.04個百分點。
將影響地方GDP總量調整
我國GDP核算實行分級核算的體制,即各省(區、市)的GDP數據由各省(區、市)統計局核算。而此次研發支出核算方法的改革,暫時只在國家層面實施。
目前,國家統計局正在積極開展地區層面研發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問題研究。主要思路是,以國家層面研發支出核算方法改革為基礎,結合地區研發支出基礎數據的實際情況,制定地區層面研發支出核算方法。在地區層面實施研發支出核算方法改革,有的基礎數據還不夠支撐,難度較大,因此還需要一定的準備時間。
而如果這一改革進行,未來各地的 GDP總量也將有較大的調整。
主要的原因是,各地研發支出的比例大不一樣。如以《2014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為例,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浙江、陜西科技研發算投入占GDP比重分別是5.95%、3.64%、2.54%、2.37%、2.26%、2.07%。但是很多中西部省市區研發支出比例很小,有的甚至接近于零投入。
科技部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剛告訴記者,研發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后,對各省會的經濟發展起到新的指揮棒作用。“研發這部分反映了新經濟的發展情況。按照新標準,科技投入較大的城市經濟總量增加快,科技投入小的地區GDP增加較小,未來各地肯定將采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
他認為,由于研發支出主要是企業為主,各地政府可能會采取財政貼息等方式來促進企業研發的發展。另外,最核心的是,各地需要創造良好的科技研發環境,比如重視知識產權等。“也就是說,各地將通過政策措施來促進研發支出的快速增長。”
不過,各個省市區的改革尚需時間。
據悉,GDP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支出法、收入法。生產法是指按照每個行業的增加值核算GDP。支出法是指按照固定資本形成、最終消費、凈出口來計算GDP(即通常所說的三駕馬車)。收入法是指按照政府、企業和個人的收入來算GDP。
蔡志洲指出,研發支出實施統計改革后,各地的GDP新的數字,需要通過支出法,即投資(固定資本形成)、消費、凈出口數字來算,但是每個省統計局自己算“凈出口”不容易,因為一個省從別的省買貨算“進口”,賣貨算“出口”,這種跨省的“凈出口”統計難度大。短期內要拿出精確的數字,還比較困難。 |
來源:中國建材信息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