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重磅!2022年水泥行業十大事件!
發布時間:2022-12-21閱讀次數:來源:國建聯信認證中心
2022年接近尾聲,這一年發生了許多事情,水泥行業出現了近20年來最嚴重的需求下滑,多位高管提出目前唯一有效的辦法是延長“錯峰生產”時間,加大錯峰執行力度。但此舉仍無法改變市場供需矛盾,令水泥行業跌入“無序的價格競爭”。與此同時,行業企業高層高管人員調動頻繁,海螺、金隅集團等企業換帥。為提升盈利尋找新的利潤增長極,也有企業選擇以“軟裁員”的方式減少支出。
一、市場需求疲軟,180元的超低價水泥來了
據了解,8月初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樂地區、上峰、精河、博海3個廠每天出貨合計只有6000~7000噸,市場價格直降150元/噸,每天損失達100多萬元。因新疆地區每家企業所面對的市場區域相對較大,一旦有企業低價銷售,影響面也相對較大。上峰水泥熟料庫存量相對較大,為緩解庫存壓力一方面將多余庫存拉到烏蘇上峰自己的粉磨站,另一方面在博樂銷售低價水泥,降價幅度相對較大,其他企業為保住市場份額,也只能被迫跟降,甚至出現一日一價的現象,8月中旬前后,新疆博樂區域P.O42.5水泥報價180元/噸,創造了今年以來最低價記錄。二、30多家地產巨頭爆雷,大量工地停擺,水泥廠需求跌入谷底
年初,千億房企陽光城暴雷,鎮江項目陽光城尚海茗苑工地停工;與此同時,千億房企金科暴雷,鎮江項目金科祥生悅園隨后工地失火,雪上加霜,很快也陷入停工。品牌房企暴雷已經不再是新聞,自恒大起,包括花樣年、佳兆業、中國奧園、世茂集團、融信、正榮、龍光等在內的諸多房企都踏上了債務重組的道路。在地產行業流動性吃緊、銷售額下滑的背景下,房企過得不容易。除了業績壓力,負債攀升、利潤降低、現金流吃緊等問題,也讓暫時沒有暴雷的房企們負重前行。而已陷入困境的房企,使出渾身解數只為“活下去”。僅上半年就有30多家地產龍頭企業宣告暴雷。1、暴雷之王--恒大,龍頭房企,負債規模約2萬億,2021年9月正式宣告暴雷。2、中梁,浙江房企,負債規模約2000億,2022年4月公告美元債尋求展期,宣告暴雷。3、俊發,云南房企,負債規模約1200億,2022年4月2.19億信托貸款未兌付,宣告暴雷。4、融創,龍頭房企,負債規模約1萬億,2022年3月美元債展期,宣告暴雷。5、世茂,龍頭房企,負債規模約4000億,2022年3月公告60億信托展期,宣告暴雷。6、龍光,粵系房企,負債規模約2000億,2022年3月公告美元債違約,宣告暴雷7、祥生,浙江房企,負債規模約1500億,2022年3月,1200萬美元利息違約,宣告暴雷。8、大發,上海房企,負債規模約300億,2022年3月2228萬元美元債利息無法償還,宣告暴雷。9、禹洲,閩系房企,負債規模約900億,2022年3月美元債利息2125萬美元違約,宣告暴雷。10、正榮,閩系房企,負債規模約2000億,2022年2月公告美元債違約,宣告暴雷。11、富力,粵系房企,負債規模約3000億,2021年12月7億美元債展期,宣告暴雷。12、華夏幸福,產城地產龍頭,負債規模約2600億,2020年12月首次承認52億債務逾期,宣告暴雷。13、佳兆業,粵系房企,負債規模約2300億,2021年11月3億理財產品未兌付,宣告暴雷。14、陽光城,閩系房企,負債規模約3500億,2021年公司理財未兌付,宣告暴雷。15、奧園,粵系房企,負債規模約2500億,2021年11月,6590萬元信托貸款違約,宣告暴雷。16、新力,江西房企,負債規模約1000億,2021年10月2.5億美元債違約,宣告暴雷。17、花樣年,粵系房企,負債規模約600億,2021年10月2億美元債違約,宣告暴雷。18、當代置業,負債規模約800億,2021年10月3億美元債違約,宣告暴雷。19、中庚地產,閩系房企,負債規模300億,2021年10月9.3億債務違約,宣告暴雷。20、光耀地產,粵系房企,負債規模100億,2021年9月宣告破產。21、藍光,川渝房企,負債規模約2000億,2021年5月中期票據違約,宣告暴雷,目前逾期未償還債務已達300億。22、陽光100,老牌房企,負債規模約400億,2021年8月債券違約,宣告暴雷。23、德潤創展,深圳房企,負債20億,2021年8月宣告破產。24、廣州粵泰,粵系房企,負債規模80億,2021年8月宣告破產。25、寶能地產,深圳房企,負債規模2000億,2021年8月理財產品逾期,宣告暴雷。26、實地,粵系房企,負債規模約200億,2021年7月商票拒付,宣告暴雷。27、三盛宏業,上海房企,負債規模約500億,2019年10月員工理財未兌付,宣告暴雷,公司老板失蹤,被法院懸賞1000萬。28、福晟,閩系房企,負債規模約700億,2019年12月3億基金違約兌付,宣告暴雷。29、泰禾,閩系房企,負債規模約2000億,2019年12月債券違約,宣告暴雷,目前逾期未償還債務已達430億。30、卓達地產,北方房企,負債規模300億,2018年開始,卓達24次被列入被執行人,此外還有7起股權凍結,涉及金額約9.14億。31、寶龍地產,寶龍地產披露內幕消息稱,根據第四批2022年票據的條款,第四批2022年票據的所有尚未償還本金額及其應計利息,于到期日2022年7月25日到期并應支付。與此同時,水泥需求跌至谷底,行業出現近20年最嚴重的需求下滑和效益下滑的十分困難局面。一方面因地產行業頻頻爆雷,多個地產項目資金原因開工嚴重不足,水泥需求銳減,疊加疫情時有發生,施工工地成“重災區”,多地項目短期停工或延期開工。同時因水泥供應商及商品混凝土企業資金鏈問題對于項目墊資缺少信心,對于墊資的項目逐步減少。三、海螺與紅獅掀起價格戰,導致多省水泥價格大跌
在國內市場需求疲軟的大背景之下,“價格戰”就成了水泥企業爭奪市場的主要手段。海螺水泥新任董事長楊軍上任后制定“市場份額”戰略。在多地市場出現以搶占市場份額為主的“競低戰”,導致長三角、珠三角、湖南、云南、廣西等多個省市地區水泥價格大跌,全域水泥價格持續磨底。湖南市場紅獅和海螺開戰,紅獅水泥憑借新建線超低成本迅速占領市場,海螺水泥憑借常年維護的經銷商團隊占據一定市場份額。同時當地主要品牌企業借助地方重點項目占據主要市場,令海螺與紅獅的爭奪更加聚焦。云南文山海螺銷售至紅河州的水泥報價210元/噸;廣西區域主要品牌企業開啟“競低”,個別企業、個別訂單甚至以低于200元/噸的價格成交。進入12月份多區域企業年底沖業績,水泥、熟料價格同步下調,長三區沿江主要品牌企業熟料連續兩輪累計下跌60元/噸,主要品牌企業海螺水泥、金峰水泥、磊達水泥等開啟“蘿卜蹲”式降價。與此同時,2022年以來原燃材料、電價的上漲以及酷熱天氣帶來的電力緊張導致局部區域限產。河南、江西、河北等多個省份發改委公布了進一步完善分時電價機制有關事項的通知,對分時電價執行范圍、完善峰谷電價機制、實施季節性電價機制、恢復尖峰電價機制、繼續執行現行居民峰谷分時電價政策、完善市場化用戶執行方式等方面作出了詳細規定。疊加煤炭價格一直居高不下,且市場煤因物流影響時有出現供不應求。水泥行業進入高成本時代,原燃材料成本、電力成本、環保成本、低碳轉型成本及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成本,還有淘汰落后及一些隱性成本(產量減少攤銷增加)都在上升,2022年行業平均的水泥制造成本提高了約50元/噸。一方面成本大幅上漲,另一方面價格持續磨底,導致絕大多數企業利潤直線下滑。四、海螺水泥原董事長王誠被查
今年6月海螺水泥原董事長王誠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被查前一個月剛剛辭去海螺董事長職務。王誠在海螺任職期間,不是在調研、考察、指導工作,就是在接待、會見、來訪,或是在簽約、見證簽約……,投資總額擬達700多億元,且多為產業園項目。此外,王誠曾公開表態“計劃在未來五年向RCEP國家投資2000億元”。從已經披露的協議來看,很多都是框架合作協議、戰略合作協議,實實在在落地的合同比較少。五,商混聯合抵制水泥
今年3月,重慶、貴州、西安、武漢等多省市商混協會發風險提示,要求企業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堅決抵制低于生產和經營成本的惡意不合法的市場低價競爭行為,斷絕“犧牲自身性命為他人輸血續命”的行為方式,拒簽“霸王”條款合同,拒收風險企業商票。協會要求混凝土企業間加強信息互通,供需雙方或各企業之間發生糾紛時,其他同行企業嚴禁直接介入,應當尊重合同約定,避免破壞已有的合同關系,侵害同行的合法權益;在原材料有效供給不足的情況下,更要嚴把原材料質量關,堅決抵制惡意低價競爭行為,杜絕以犧牲質量換取利潤空間。六,紅獅水泥分流30% 水泥行業進入“軟裁員”
今年以來絕大多數企業業績下滑明顯,員工績效工資相應減少。海螺水泥安全獎已減半,虧損企業年金也將取消。這些“開支”的減少,也等同于少支付了“部分人的薪水”,變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軟裁員”。紅獅水泥集團總部30%以上人員分流或買斷工齡離職。企業負責人表示,部分產線因銷量下滑,員工工資隨之下降。但因其底薪相對較高,生產員工流失現象并不嚴重,僅有部分銷售人員辭職。華新水泥、塔牌水泥等此前均有發布優化機構,節省人力成本的消息,塔牌集團精簡管理機構將原10個部門降為7個部門。近三年金隅集團、華新水泥、冀東水泥、海螺水泥等10家企業減員超100人及以上,其中金隅集團減員958人,華新、冀東、海螺減員500人以上。
七、水泥集團大調整,海螺、金隅冀東、山水高層人事調整
海螺水泥、金隅冀東、華潤水泥、天瑞水泥、山水水泥、葛洲壩水泥等多家企業集團董事長、法人、董事會主席換人。海螺水泥原董事長王誠上任剛一年被查,新任董事長辭去銅陵有色所有職務走馬上任。原金隅董事長曾勁赴國資委任職,總經理姜英武代行董事長職。天瑞水泥創始人李留法退休,長子李玄煜獲委任為執行董事兼董事會主席;山水水泥公司法定代表人從常張利變更為李會寶。八、安全事故頻發,海螺、拉法基等龍頭水泥廠榜上有名
今年內水泥行業安全事故頻發,就連最安全的拉法基水泥和管理最嚴格的海螺水泥也遭遇火災事故。2月21日16時17分,寧波市象山海螺水泥廠發生火災事故,造成兩人死亡。兩名死者均為外委勞務人員,在皮帶機著火后救火過程中發生意外,經搶救無效宣布死亡。4月14日20時14分,都江堰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發生一起火災,過火面積500平方米左右,明火于20時40分得到控制。22時40分現場發現2具遇難者遺體。經核實,起火地點為水泥廠內骨料廠旁添加劑倉庫(為外包公司綿陽市雄洲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運營,倉庫堆積物主要為易燃泡沫,死者均為綿陽市雄洲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員工)。上述兩起事故死者均為外委人員,可見水泥行業對外委人員需加強管理。九、陜西省水泥協會及13家水泥企業被處以行政處罰,并罰款約4.51億元。海螺水泥被罰1億
6月28日陜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對陜西省水泥協會組織13家水泥企業涉嫌達成并實施壟斷協議行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共處罰款約4.51億元。其中,針對海螺水泥下屬公司的行為,監管部門對海螺水泥旗下的6家公司處以2018年度銷售額3%的罰款,合計達1.06億元。經查明,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包括海螺水泥6家公司在內的5家水泥品牌有關負責人在陜西省水泥協會組織或自發組織的行業會議、聚會、微信聊天等活動中,至少4次商議水泥產品的銷售價格,并就統一上調水泥銷售價格的時間和幅度達成一致。海螺水泥不僅參與了串通漲價,而且還是主動召集者。十、協同失敗!水泥企業頻頻爆庫
因協同失敗,水泥企業頻頻爆庫,不得不以加長錯峰生產時間來平衡供需。因庫滿不得不停窯貴州區域部分企業9個月只生產了90天。海螺水泥副董事長王建超公開表示,每一個區域的供需矛盾不同,有一些區域可能錯峰50天就可以,有的區域可能要80天,有的可能要120天、150天,甚至更長。水泥行業的錯峰生產已經失去原本避免與采暖鍋爐疊加污染的本意,成了減少過剩去庫存的“法寶”。進入10月份,各地錯峰生產政策密集出臺,絕大多數地區停窯時間超過100天。其中新疆地區最長停產226天。
2022 年,受疫情反復和地產行業下行影響,水泥需求不佳,雖然供給端仍然受到嚴控,但難以扭轉產能過剩局面,行業整體呈現供過于求。且在需求下行背景下,龍頭企業采取降價換市場措施,行業競爭格局變差。而煤炭價格依舊維持高位,水泥企業利潤受到顯著削弱,行業已至最艱難時刻。預計2023年,水泥行業仍會處于長期的磨底階段,短期未能看到行業明顯的復蘇信號。